馥钰光 发表于 2024-10-16 04:59:01

信用价值论概述

  信用价值论概述
  我将在《货币迷局》、《印钱消费》、《双轮经济》三部论著中所完成的理论总称为信用价值论。这样的定性主要原因是,这三部论著主要论述的信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与运行过程,而信用价值的生产是当代宏观经济的最重要的特征。信用价值生产当然地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基础之上的。而马克思《资本论》则主要是论述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从理论的传承上来说,信用价值论既是以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实体价值生产理论为基础,同时又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继承与发展。只有以《资本论》为基础的当代信用价值论,才能构造完整的当代宏观经济理论新体系。
  这三部论著从体系内容与逻辑关系方面来说,《货币迷局》属于第一部,是对信用价值理论的总论证,以及对货币信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的论述;《印钱消费》属于第二部,该部主要论述“印钱消费”的信用价值生产过程,实施的环境条件,以及美国对中国如何实现“印钱消费”的过程,对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双轮经济》是属于第三部,该部主要论述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双轮经济”的构架理论、国债货币的运行规律,该部还给出了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我国当前及未来30年的必须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及如何通过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未完成的第四部是属于新汇率理论。
  “信用价值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三部论著虽然是完成了一个以信用价值为核心的,对当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但是侧重在定性的分析与规律的揭示,对一些需要进行量化分析还未展开。有些什么量的分析需要呢?例如,“印钱消费”量限的分析、国债货币量限的分析等等。任何经济量都有一个临界点,量变引起质变,也是辩证法中的规律。因此,虽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大厦已经构建了,但由此带来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继续研究。所以说,实际将带来了更加多的研究课题。
  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以“信用价值论”为核心,这就使得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对原有的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理论部份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又是真正继承与发展了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构建的实体价值生产理论。从这个角度上说,“信用价值论”可以算得上是马克思《资本论》在当代的继集,或者说是《资本论》的第二集。
  首先是在方法论上,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实证分析,其实是表面现象经济学的代名词。用这种分析方法是无法进入到经济的运行过程的。因此,在宏观经济学上,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表观经济学方法特征,我将其称之为“黑箱”经济学方法,即将经济运行过程看作一个黑箱,用总量的输入、输出数量做为分析的对象,屏蔽经济过程,找出经济总量输入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例如,以货币政策中的各数据作为输入量,GDP、就业,通胀率做为输出量,找出货币政策的变化与GDP、通胀率等的相互关系。就种经济学就完全使理论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对此,我曾在《印钱消费》论著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中,曾将其玑笑为“地震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老鼠到处乱跑”。因为,从表面现象出发的经验主义在十分复杂的宏观经济因果关系面前,是完全可能将因果关系混淆与颠倒的。其实,已经有人看到了现有的西方经济学宏观理论,与股民通过K线图来预测股价与趋势的方法是同一个样子的。在我的经济学中完全摈弃了这种方法,而是采用马克思的对经济价值生产过程进行抽象本质的分析方法,深入到经济的本质--价值生产过程,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分析。事实证明,只有深入经济运行过程,才能揭示其运行的规律,理论的指导性作用才能实现。
  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对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进行揭示的理论。所以,只有马克思才能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本矛盾与运行的规律,并且至今仍然在起作用。但是,马克思身后至今150年来,资本主义已经历经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与垄断金融等四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具体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全面的生产过剩,以及由生产过剩转化而来的资本过剩,必然引发经济危机与及经济的亚危机状态,为应对这些危机及状态的需要,当代经济已经远不止为仅有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了,而是在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的基础上,生长出了一个信用价值生产体,而且,由于信用价值生产体的出现,它虽然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的基础之上,却驾驭着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因此,必然依据现实经济的本来逻辑关系,重新定义虚拟经济概念,必须要看到,虚拟经济也是一个价值生产体,它所生产的虚拟价值通过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系统,生产着实体价值或者湮灭着实体价值。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发现,他的发现,将使当代宏观经济学像拨云见日一样的完全改观,巨大的各种经济学迷雾必然消失。并且由此很快我们就可以发现,原来我们当代经济的运行,已经不再是一个仅有实体经济的单体结构了,而是一个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系统与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系统互动关系的“双轮经济”构架结构。只有懂得“双轮经济”构架原理,传统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的很多经济学理论难题都可得到解释,我国当解的发展困境与未来经济可持发展的巨大的理论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当然,新创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内容是远不止这些的,仅信用价值生产理论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理论体系,包含有众多的分枝内容。已经完成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货币信用价值生产理论。这一块理论包括有,货币信用价值生产过程、货币流通过程、货币数量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均衡过程理论、国债货币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货币”不再是传统理论中的“货币”,而是重新定义了的。货币是信用价值与流通媒介的统一体。由于对货币的重新定义,发现了信用货币也必然地含有价值,才打开了整个信用价值理论这块坚冰的缺口。国家的不同货币发行方式,可获得完全不同的货币发行价值,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的是货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货币发行价值,货币的使用价值能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但是,信用货币由于国家信用的可变特点,从而失去了货币储藏功能。由于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矛盾运动,投资货币过剩,货币的储藏功能从此转移到由国债货币来承担了。由此,国债货币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信贷功能的货币了,而是承担着宏观经济调控中担任平衡角色的、解救经济危机的储藏货币的角色了。
  2、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理论。虚拟经济概念在我理论中被重新定义。首先,它是一个经济体,它的边界是,能通过信用、信心从事信用价值生产,是一个能从事信用价值生产的经济体。股市是虚拟经济的主体。股市具有创生信用价值或湮灭信用价值的能力。股市的信用价值与货币的信用价值是同一个属性,因此,对股市货币的输入输出量,能影响到基础货币量。由于股市的信用与信心的可变性、起伏波动性,它对信用价值的生产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通过股市对货币的放大(或缩小)作用、对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比率的重新再分配作用,进入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的再生产过程,对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量产生影响。
  3、“双轮经济”构架理论。由于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的客观存在,过去实体经济的单体结构不再,当代经济已经是一个由实体经济实体价值生产与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互动结构的“双轮经济”的构架。“双轮经济”构架中,最主要的规律是自激与平衡规律,在这个规律中,平衡的条件比较苛刻,而正向自激可引导经济的效益性增长,反向自激则必然引起经济危机。
  4、“印钱消费”理论。“印钱消费”是在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仍然不能完成对产能过剩、投资货币过剩进入调节的情况下,被迫、却是必须要采用的一种解救危机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律,才能能动地应用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美国对我国的“印钱消费”与及他们所采用的EQ3中的购买房地产的不良债券行为,已经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
  本质上说,“印钱消费”也是信用价值生产的一种形式,它也是通过国家信用透支消费货币开始的,最后通过实现过剩产能的形式,利用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从而实现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的。只用真正掌握了这一规律的奥妙的人,才能能动地应用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四种分配理论。将货币区分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是宏观经济理论分析中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我发现马克思的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有限的消费之间的矛盾分析,在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比率不平衡的矛盾,只有将货币区分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才能进一步深入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矛盾运动的具体方式。社会分配能在再生产中起作用的本质,其实就是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比率分配。实体经济的均衡过程,其实就是对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再均衡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社会经济通过一次分配后所生产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是绝对不均衡的,在一个发展阶段上可以通过社会公共福利的二次分配实现对一次分配的均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再度发生,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仍然会产生新的更严重的不均衡。此时,单体的实体经济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分配,对其也会无能为力的。此时如果矛盾激化,必然会引起新的经济危机。信用价值生产也正是因此而起。因为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继续不平衡,运用信用价值生产手段,重新调配进入社会再生产中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从而实现扩大了的实体经济中实体价值的再生产。这就是四种分配理论的价值基础。
  第三次分配是由虚拟经济的信用价值生产实现的。股市作为一个虚拟经济中的主体,不仅具有货币放大(缩小)功能,更具有改变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的功能。它对实体经济价值生产的影响,虽然也有“货币放大”的绝对影响,更主要的是通过重新改变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从而实现对社会再生产中实体价值生产量的调节。从这种改变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分配比率的调节方式可以看出来,股市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生产,其实是起到一个放大(缩小)器的作用。既然加速实体经济的价值生产,又能减速实体经济的价值生产,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第四次分配是由“印钱消费”中的特种信用价值生产而实现的。当实体经济中的产能过剩严重存在时,此时的投资货币过剩也一定是严重的,投资过剩,资本利润不足,资本生产过程甚至有可能中断。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直接由财政透支消费货币,也就起到了直接改变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分配比率的作用,此既能满足资本对利润的需要,又能重新激化可能被中断的资本生产过程,延续价值生产的持续进行。因此,第四次分配往往能成为解救产能过剩性经济危机的良方。但是,“印钱消费”的正确实施,是有严格条件的,不能滥用的。我在的《印钱消费》论著中,对这些条件与实施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我在《印钱消费》著作中对分配进行继续考察发现,当代经济自然地向信用价值生产方向转化,使得它越来越具有社会主义的分配特征。首先我们看货币的信用价值生产所产生的价值,就不是一种按资分配,而是按统治阶级的意志所进行的分配,它可以被分配给劳动者阶层,也可被分配给金融资本者阶层。由虚拟经济信用价值生产所产生的第三次分配,同样与股市的制度设置有关,它也是具有不同分配指向性的特点的。例如美国等股市,由于股市机制是偏重为对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财富增长,因而能实现将更多的投资货币转为消费货币的分配功能,从而能使实体经济的实体价值生产生产出更多的财富;而我国的股市制度设置是为一级市场参与者集聚财富,二级市场亿万中小股民用本来的消费货币向一级市场的少数人一夜暴富作贡献。本来的消费货币,通过股市的重分配,反而转变为已经严重存在的投资货币,这种机制必然产生本来已经严重不足的消费货币更加不足,社会再生产被股市的反向分配机制而缩减。中国经济数年来一直在经济发展困难、亚危机与危机中挣扎、拚命地依靠大比例的国债投资维持增长的原因就在于此。
  而由“印钱消费”所构成的第四次分配,则完全是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的按需分配。这种按需分配正像当年马克思所预测的那样,是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的一种必然结果。从“印钱消费”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性,进一步地验证证实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预测的正确性,只是采用的“印钱消费”的这种方式是我们任何一个人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所没有想到的。
  正确的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先验性的认识、主观规范性的东西,而是来自于对客观现实世界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宏观经济学方面迷雾重重、现象与本质相距得太远。但是,一旦人们能达到对其运行规律性的认识,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希望我的理论能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
   
   
   
   
   
   
   https://www.richdady.cn/book/item-114.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用价值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