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媒体人的心得体会:为什么说与创业者聊最有价值
科技自媒体行业发展至今方兴未艾,然而整个行业似乎也已经格局已定,该成名的作者都已经成名,该崛起的科技博客也都在寻求转型。很遗憾,作为互联网科技旁观者,我已经旁观了三年,作为写作者虽然已有近两年,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实名出现在大众视野,也仅仅只是这一两个月的事情。错过风口:自媒体行业格局已定
和几位朋友都常常说到风口这两个字,虽然在不少从业者对风口论这一概念不屑一顾,但事实证明,我的的确确是错过了风口。一位在门户科技频道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他们的内部会议中,正在形成这样一种观点最早崛起的一批老牌科技博客正在门户化。所谓门户化也就是采编自给自足,逐渐摆脱自媒体作者供稿的局面。
这种发展趋势我深有感触,某些老牌科技博客越来越排斥新作者,部分科技博客甚至也已经关闭了开通专栏的渠道。当然,一些媒体还是没有按资排辈,对新作者有很大的支持和包容,尤其是几家门户科技专栏。
不仅仅是老牌科技博客如此,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已经步入成熟期,如今很难再早就新秀和神话。80%的流量、资源、影响力流向最早成名的自媒体,这些自媒体通过影响力再变现,走向团队化、专业化运作的道路,实现良性循环。而之后的长尾群体虽然也生产了不少优质内容,但由于来的太晚,基本很难再有机会冲击现有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下,虽然笔者也有了十多个渠道和专栏,每一篇文章也有不错的传播效果,但深感无力,只会是小打小闹,难成大器。
快意书写:辛辣很容易平淡却很难
说完格局之后,再来谈谈自媒体内容这件事吧。这里突然提到这个内容可能有些突兀,但是又不得不提。
做一个标题党,写一些辛辣、惊悚的文字来吸引读者眼球是相对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之前写过十多篇相对平淡的文章,但基本无人问津。笔者真正被很多平台发现,也是靠一篇名为《三问董明珠,格力手机的闹剧要如何收场》奠定的。
这种键盘侠风格的文章写起来酣畅淋漓,读者也喜欢,阅读评论量数据也好看,但对于干实事的行业来说,却没有太多影响力,对于个人对行业理解的提升来说,也没有太大帮助。有句话说得好,站着说话不腰疼,笔者也清楚的知道,业内人士之所以做了一些自媒体批判的事情实际上也有他们难处,他们也经历了诸多权衡。虽然每每出去跑会都被称作是老师,但真的很愧对这个两个字,因为作为一个外行指挥内行,真的很容易闹笑话。
正如一次吃饭时,一位圈内朋友说到:真正的优质内容还是集中在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自媒体行业虽然这几年很火,但更多的取胜于犀利的观点以及辛辣的语言,如果追根究底,很多文章对行业一知半解,缺乏深刻认识,逻辑也存在漏洞,虽然很热闹,但也很苍白。如果换成他来写,分分钟要引发圈内地震。但圈内人终究是圈内人,由于做人的原则、工作的利益关系牵扯,很多事情不可能写进文章里面。
辛辣很容易,平淡却很难。相反,笔者扎扎实实和行业从业者交流,根据行业内一些现象写出的文章会显得很枯燥,阅读量会下几个层次。(PS:当然,没办法把枯燥商业内容写的有趣易读,这与笔者个人能力有限也有很大关系。所以笔者一位在传统纸媒的导师曾经多次对笔者说,你要多读点看似无意义的小说,这样才能产生灵感,才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写作不死:不做风口猪要做河边树
回望十年有余的自媒体发展史,实际上一批老自媒体人经过大浪淘沙至今已经写作十余年。曾经深夜码字结束后看过一个通信圈老自媒体的文章,他的个人网站和搜狐博客是在2006年开通的,到如今那些承载文章的产品早已在公众号、头条号、科技博客的大海中销声匿迹,但他在上面的文章竟然更新至今依旧篇篇不落,细细数来已有1300余篇。
在一次发布会上曾与这位谋面。据他介绍,2000年左右,他就在给一些杂志投稿,写作至今已经对行业有了很深的了解和影响。虽然他的个人网站和搜狐博客在如今这个讲究颜值的时代已经显得极为丑陋甚至不合时宜,但这种近十年来篇篇不落的态度让我极受震撼。或许,这就是真情怀吧。
有这种大树般扎根的自媒体人,但也看到不少作者通过笔头显赫一时后销声匿迹,罢笔从此归隐。这让笔者不禁唏嘘。有位朋友说,从此只软文就是让自己自媒体生涯提前结束的捷径。在他看来,不少作者都经历了那个不写软文,软文逐渐增多,然后篇篇都是软文,最终公关、读者、媒体放弃作者的这样一个死亡过程。在我接到第一篇软文的那天,他就对笔者说,真想看看你是怎么堕落的。
的确如此,写软文是命题作文,这种文章在谋篇布局结构固定,背后有人确定了方向打好了框架,但正常的文章是要灵感和对行业的理解才能写出来的。那位朋友一句话说到了我的心里:你的灵感和写作的欲望会被软文逐渐消磨直至有一天没法动笔。
自媒体风口依旧在吹。我只能算是赶上了这个风口的尾巴,或者干脆说是错失风口。虽然也开了不少专栏,也有了不少渠道,但今天一位朋友找我为他们公司写公关稿,他说需要我报出我的百家、头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的粉丝阅读数据。但报出数据时我真心是不好意思的,因为这种数据在公关眼里简直就是不入流的。
但不管怎么样,自媒体风口可能会结束,但写作时不会死的。科技行业不会消亡,不会消亡自然就有观察者的生存空间。与其自怨自艾错失这个风口,不如从这个风口的末尾开始,把行业作为一条大河,扎根大河旁边常年写作,逐步积累,吸取养分,最终成长为观察行业的一颗大树。
不管未来自己从事什么工作,是在创业媒体还是门户网站成为记者,写作都会成为自己坚持做的一件事情。
风口之后:静待创业者变行业大佬
记得前段时间黄源普老师在《媒体人职业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这篇文章里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我有不少朋友,他们做媒体的任务和目标是要采访完N个行业大佬。当然,这无可厚非;长期写阿里和马云也没有问题。但大家可能都有的一个体验是:记者采访了大佬,大佬却根本记不住记者,和大佬建立私交就更难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大佬,只有那些陪着大佬走过屌丝阶段的媒体人才有可能和大佬建立私交。所以,对于很多年轻的媒体人来说,与其去追捧那些已经成名的大佬,还不如去创业公司发现和寻找潜在的大佬。
这个观点真的深以为然。当年京城科技名记刘韧煊赫一时,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和诸多大佬良好的私交。整整一代IT和互联网企业家都向他吐露心声,他也和其中一些人成为了朋友。瑞星创始人王新曾经拉着刘韧彻夜谈话直到天明。刘韧孩子出生时任金山总经理的雷军专程洗车去接他的妻子出院。住在京城城东的丁磊坐地铁赶到城西赴宴参加刘韧的饭局。刘韧一度还曾迷恋李彦宏教他的杀人游戏,时不时去北大杀一杀李以及他的百度员工。虽然,出狱后面对媒体他不断重复两句话:我刘韧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朋友。
但不可否认的是,刘韧陪伴大佬走过了他们最初创业的那个阶段,这是一个记者最优秀之处:和被采访者交心做朋友。
最近几次和创业者的沟通深刻感受到,独角兽或许就会诞生在他们中间。和他们沟通远比和公关拿通稿沟通更能加深对行业的理解。
真正了解创业者的创业过程,探寻创业者的新路历程,从了解项目和商业计划转向对人的探索,真正实现走心。创业者会做出很多正确或者错误的选择,或许会遭到媒体很多过分的吹捧或者恶意的批判。但简单的认同和反对往往是最粗暴的,试着从创业者当时的那个情景去理解他们做出艰难选择的心路历程,这才是一个自媒体和一个记者应该做到的。
和创业者走心,和未来大佬相识于微时,这对于自媒体和记者来说,或许是一场最美的邂逅。
页:
[1]